風水,在華人社會中。可以說是一種集體潛意識,大家都聽過風水兩字,但風水是什麼?恐怕說法是五花八門,莫衷一是了!其實,我們可以給風水下一個更精準的定義,其實風水就是一種扎實的〝相地術〞。
所謂〝相地術〞,換句話說,就是在尋找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的專門技術。根據歷史學者考證,遠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那時候的人們已經知道,房屋的門要向南開,而且房子要盡量建築在高於平地的山崗或台地上。這就是陽宅風水的濫觴,而同時,也開始替死人選擇墓地、墓穴,連埋葬死人也要選擇方向,這也是陰宅風水的開端。
風水的觀念和理論真正出現在古籍上,比較可信的是《漢書˙藝文志》上所提到的二種書,一為形法家的《宮宅地形》二十卷,另一為五行家的《堪輿金匱》十四卷,不過這兩種書主要是說明用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議論占卜吉凶,而堪輿則是與現在的風水相關,等於是風水的別名。
根據歷史文獻記載,三國時代已有記載陰宅(墓地)吉凶的紀錄。《三國志˙管輅傳》記載,管輅善相墓,有一次,他隨軍而行,路過毋丘儉大將軍之墓,當管輅看完墓地後,就靠在一棵樹上悲吟,同行的人,問他為什麼不高興?管輅回答說:這個墓地不好,因為玄武藏頭、蒼龍無足、白虎銜屍、朱雀悲鳴,四面都是危機,所以悲吟。果如其言,在兩年之後,毋丘儉之後代就遭受滅族大禍。
魏晉時代,則已有陽宅、吉、凶的記載。《晉書˙魏舒傳》記載,魏舒少年時為一孤兒,寄養在外祖母寧家,當寧家蓋新房時,相宅的人說:這座房子將來會出一個大貴人。後來,魏舒果然官至司徒(宰相)。所以從上述例證說明,三國魏晉時期,風水術已開始流行。
這個時期的風水代表作是晉朝郭璞的《葬經》,《葬經》分內篇、外篇和雜篇。其主要內容有兩點,第一點,風水理論,闡述「鬼福及人」的道理。第二點,相地的步驟,其核心原則為「得水為上,藏風次之」,其把以前相地、相墓、相宅全部納入風水的範圍,至此,凡是選擇陰宅、陽宅地點的活動,都被稱為看風水,因此,學習風水之術,一定要熟讀《葬經》,因為它是一本相當具有完整論述和系統的風水寶典,對後世影響也很大,也因此,郭樸被五術界稱為看風水的祖師爺。